博时基金于善辉:淡化博弈北向资金交易 回归基本面价值投资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沪深港通北向资金的动向多次引起广泛讨论。作为唯一向投资者实时披露的资金流动情况,北向资金的交易信息具有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超过A股其他类型资金。在频率上,北向交易盘中实时、盘后每日披露交易信息,行情商也会在盘中主动推送资金流向信息。在范围上,北向交易披露成交金额、成交活跃股、持仓数量等。机构投资者、少数比较专业的个人投资者甚至可以计算出北向资金的增减持情况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我们要客观、全面、理性、审慎看待北向资金交易信息。北向资金难以准确全面反映A股市场总体态势,不能简单将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流出认为是市场的涨跌风向标,更不能盲目跟随北向资金动态简单做投资决策。一般性的解读北向资金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交易判断造成影响,甚至会破坏市场稳定。
首先,北向资金难以反映A股市场的总体态势,个别时候甚至存在显著偏误。在A股市场上涨时,也常常存在着北向资金净流出的情况,北向“聪明钱”不一定那么“聪明”。我们可以选取几个交易日例子,比如2023年8月28日,北向资金净流出达82亿元,但万得全A指数上涨1.03%;2023年6月2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5亿元,万得全A指数上涨1.23%。北向资金的前瞻性与准确性并不高。
其次,北向资金并非唯一影响市场的主体,更不是最重要的主体。从机构投资者构成上,公募基金是A股重要的投资机构之一,私募、保险、养老金等机构的持股规模也相对较高。从中长期的维度看,伴随市场参与者多元化,任何一方参与者都难以对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市场走势更多取决于自身的基本面和政策的预期,资金行为更多是内生于市场表现而非市场表现的决定因素。
再次,除沪深港通以外,外资还可以通过QFII、RQFII投资A股,而QFII、RQFII的交易信息披露与陆股通交易信息披露并不一致,因此,北向资金交易信息也不能体现外资全貌。另外,北向资金的构成十分复杂,无法从资金流动数据推断出具体哪类投资者在买还是卖。北向资金账户中既有长线配置型和短线交易型资金,亦有主动管理型及被动跟踪型资金。从汇总后的资金流动数据中无法推断出每一类投资者的交易方向。
由此来看,简单地解读北向资金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交易判断造成影响,甚至会破坏市场稳定。北向资金不全面的信息披露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引起投资者误判。现阶段,建议监管部门与交易所可以考虑优化北向资金披露机制,降低信息偏误,从而更好地提升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
A股市场拥有较多的个人投资者和各类机构投资者,后者包括公募、私募、社保、保险、券商自营和外资等不同的资金类型。目前,仅有北向资金在盘中和盘后实时披露资金流向和持仓明细数据,其他一些投资者类别仅是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略有体现持仓信息,信息披露安排存在不一致。针对某类特定投资者,盘中实时披露资金动向、盘后披露持股等信息,或者对境内外投资者在信息披露上作高度差异化的制度安排,除了有一定的新闻效应外,必要性不是太强,也和国际通行做法有所差异。高密度地披露北向资金交易信息,既可能由于“跟风效应”加剧国内股市波动,也可能由于“放大效应”降低市场定价效率。后续应考虑适当降低披露频率或减少披露内容,让投资者有时间把更多精力放到股票基本面、产业基本面上。
(作者于善辉为博时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专职委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校对:王锦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