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治理AI”,网络谣言治理应有新解法
近日,“贵州文昌阁多只小猫被挖眼砍断四肢”等话题在网上引发关注,相关内容为:“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贵州贵阳文昌阁附近发生多起虐待或虐杀小猫事件,其中包括一只常被游客打卡拍照的网红猫。”然而警方调查没有发现虐猫情况。后确认,此事系AI编造谣言,造谣者已被行政处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只是众多AI传谣事件之一。随着AI技术普及,网络谣言中AI谣言的比重不断上升,曾经“有图有真相”,如今有图也不一定是真相,甚至有虚拟合成的视频“加持”,增加了网友辨别真假的难度。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近年来,网络谣言的相关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谣言伴随着热点事件频出,呈现传播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使谣言内容生产门槛降低,“几秒生成”的AI视频降低了造假、传谣的成本。
可见,AI时代信息交流和保护的语境中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变性,这些都给网络空间的信息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平台,谣言不仅“跑”得快,规模大,还擅长伪装。互联网平台的不实信息治理,犹如在一群飞驰的野马中,精准识别出“害群之马”,并及时套缰“悬崖勒马”。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此前曾表示,在新的网络环境与媒介形式下,不实信息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产生于生成、传播、演化等环节当中。从传播过程来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损耗,缺少部分核心要素与前后语境,带来传播偏差、理解偏差与场景偏差,从而导致不实信息。相较以往,真实与虚假的边界模糊,不实信息的内涵更加复杂,其生成、传播与演化机制更加复杂,类别更加多样,治理面临更多难题。
露头就打,AI赋能不实信息治理
如今,网络谣言治理有了新解法。近期,抖音已在谣言治理工作中引入AI大模型技术,力求实现对谣言“发现即管控”。
以今年7月份,网络平台上一度流传“老年人乘坐高铁将有新的优惠折扣”的不实信息为例。抖音方面介绍,当这一内容产生一定热度时,即平台谣言治理智能体“捕获”。
首先智能体对视频内容进行了拆解,包括画面、音频、文字等,然后理解其内容,提炼其主旨。
破除谣言的本质是“探寻真相”。智能体随即全网检索相关信息,重点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官网、权威媒体和有丰富信源的辟谣库,提出权威重点信息,比如,12306客服否认该消息,上海辟谣平台也发布了相关内容。结合上述信息,进行研判该,内容系捏造事实,并给出重要度——容易给公众误导,风险高。平台随即处置相关内容,同时入库回扫平台上存在的其他相关内容,拦截这类谣言内容的新增,进一步降低谣言传播风险。
按照以传统的谣言治理方式,发现谣言往往需要依靠媒体报道或机构发声,有了辟谣信号,才能由人工将谣言信息点纳入谣言库,单例谣言的发现和处置时效需以“天”为单位。如今,谣言治理大模型的效率明显提高,能够相对快速、大范围遏制住传谣。
据抖音数据,在大模型技术助力下,近一个季度以来,抖音谣言内容曝光量下降67%。大模型识别准确率达85%,目前仍在持续提升中。
共建谣言“认知防线”,“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抖音持续丰富辟谣相关的产品及内容生态。今年4月,抖音曾推出“辟谣卡”功能。当用户搜索一些涉及谣言的信息时,搜索结果会以辟谣卡片形式呈现。9月16日,抖音又宣布升级推出“AI抖音求真”功能。在浏览一些易产生误解的内容和搜索谣言相关信息时,用户均可通过“求真卡”获知事件完整信息及辟谣内容。
除产品层面,抖音近年来也通过热点运营、辟谣账号运营、建立媒体辟谣团等方式,持续打造辟谣内容生态。辟谣运营团队在发现一些谣言风险信号时,会主动向当事人或有关部门核实内容真伪。
谣言就像网络世界的病毒,不仅扰乱平台环境,损害平台公信力,更对公众认知乃至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平台通过提升产品功能、打造辟谣内容生态,有助于用户提升识谣、辟谣的主动性与辨别力。但仍需认识到的是,即使技术在进步,谣言治理仍面临困难,仅依靠平台的力量是不够的。
不实信息治理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平台的技术防御,也需要各方共建“认知防线”。网络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加码不实信息治理工作。受众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擦亮双眼、提升认知水平、避免被误导和被利用,也是应有之义。应对不实信息,需要政府、媒体、平台、创作者、网民等社会各方发力,“一个都不能少”,共同治理网络不实信息,打造一个全民参与共筑防线的良性辟谣生态。
【责任编辑:周靖杰】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