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点痛点 推动企业加快“智改数转”
近日,在辽宁向日葵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新形态教材三维立体演示操作。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下简称“智改数转”)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智改数转”步入“快车道”,数字经济加快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同时,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着“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不愿转”等突出问题。当前亟需以破解企业“智改数转”中的难点痛点为导向,总结各地经验做法,为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实施“智改数转”提供参考借鉴。
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痛点难点
中小企业在“智改数转”中面临多方面困难和挑战,亟待解决。
“缺方案、不敢转”。尽管“智改数转”广受关注,但大量企业对“智改数转”的认识较为片面,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智改数转”客观上需要因“企”设计个性化方案,在没有适宜方案指引的情况下,企业“看不清”转型前景,难以估算转型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难以适应转型过程中理念、战略、组织、流程、运营等全方位变革,试错成本较高,这是企业对“智改数转”持谨慎观望态度、不敢贸然尝试的重要原因。
“缺技术、不会转”。把数字技术同企业业务活动有机融合是成功转型的关键,这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新要求。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数字技术人才,无法熟练应用数字技术,不清楚从何入手。很多企业没有基于业务需求选择数字化工具,盲目跟风上新技术、新装备,转型成效不显著。另一方面,虽然市场上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商众多,但服务商良莠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轻量化、低成本技术供给不足,企业选择难度较大。
“缺数据、不能转”。“智改数转”是企业数据资产不断积累沉淀和开发应用的过程,数据资产是成功转型的重要依托。目前多数企业对数据的利用刚刚起步,数据资源散落在各业务系统中,互联互通难度大,形成“数据孤岛”,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有待挖掘。因担心其技术、财务等商业机密数据安全,企业对数据上云存有顾虑。数据基础制度不健全、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全社会数据共享不畅,制约了数据价值释放。
“缺资金、不愿转”。“智改数转”涉及转型方案采购、数字化设备更新、数字系统建设、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等方面成本,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普遍较差,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给企业现金流带来较大压力,增加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融资能力较弱,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智改数转”方案动力不足,对人员、设备、信息系统等资源投入的意愿不强。
各地“智改数转”的典型做法
近年来,各地围绕破解企业“智改数转”中的难点痛点问题,逐渐探索出一批典型做法,可以为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实施“智改数转”提供参考借鉴。
宣介推广“智改数转”解决方案,消除企业“缺方案,不敢转”顾虑。针对企业转型方案、转型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各地积极为企业提供低门槛、看得见、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开展免费咨询诊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免费咨询诊断。比如,苏州首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分行业、分层次、分区域免费帮助企业“把脉问诊”,让企业对“为何转、如何转”心中有数,激发潜在转型需求。打造数字化改造样本方案。聚焦细分行业共性需求,加强行业共性解决方案研发和供给。比如,杭州组织专家遴选数字化改造样本企业,梳理提炼细分行业共性问题和应用场景,编制实施相关改造方案,让中小企业“看样学样”。搭建体验服务平台。建设“智改数转”体验、交流和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典型产品和解决方案。比如,东莞建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系统展示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丰富拓展“智改数转”技术供给,解决企业“缺技术,不会转”难题。针对企业技术水平低、转型基础差的问题,各地积极提升数字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和活力。鼓励行业标杆技术输出。开展标杆示范引领行动,推动“智改数转”由“点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广”。比如,苏州发挥“灯塔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示范作用,鼓励转型早、效果好的标杆企业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成立专业机构输出技术、服务和方案,帮助行业内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培育数字化服务商梯队。大力培育和引进深耕行业、长期驻守的数字化服务商,遴选一批优质服务商组建“资源池”,培育一批数字化工程领域的分包商、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智改数转”服务,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
巩固夯实“智改数转”数据基础,化解企业“缺数据,不能转”困境。针对企业数据采集、处理和利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各地积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大数据的基础载体,地方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比如,苏州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大力引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细分行业和垂直领域的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让企业“足不出市”即可享受专业化的平台服务。深入推动企业上云。结合实际,推出普惠化、低成本、多样性的“上云用数赋智”产品或服务,深化云计算、大数据在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比如,杭州针对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分类推进企业上云策略,聚焦重点领域培育行业云应用平台,推动企业从资源上云逐步向管理上云、业务上云、数据上云升级。
优化升级“智改数转”支持政策,缓解企业“缺资金,不愿转”压力。针对企业成本压力大、投入意愿弱的问题,各地积极优化惠企政策,实施靶向精准扶持。开展有效投入奖补。安排支持“智改数转”专项资金,对“智改数转”企业、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各类主体实施投入奖补。比如,苏州分类落实工业企业有效投入专项奖励政策,按智能化改造项目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带动企业加大“智改数转”技改投入。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引导支持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智改数转”提供高额度、低利率、长期限、快审批的专属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比如,深圳探索设计“数字贷+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的全链条金融工具,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智改数转”应以企业为核心扩大有效服务供给
实践表明,要把“智改数转”工作摆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企业这一实施主体所需,扩大有效服务供给,夯实数据应用基础,营造全流程服务生态,将“智改数转”真正落到实处。
以需求为导向,激活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的内生动力。企业是“智改数转”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智改数转”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有效降低企业“智改数转”的门槛、成本和经营风险,才能激活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的内生动力,不能陷入“揠苗助长”“为转而转”的实践误区。应围绕破解企业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针对各类企业需求特点,强化惠企政策的激励引导,更好发挥标杆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转起来”,让企业真正享受“智改数转”带来的发展红利。
以数字化服务有效供给为牵引,更好满足“智改数转”专业化多样化化需求。数字化服务商是推动“智改数转”的重要力量。不少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数字化服务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远不能满足专业化、多样化需求。应坚持应用牵引、供需互促,引导和支持各类数字化服务商高质量发展,加强制造业标杆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协同配合,依托优秀服务商建设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平台,既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又兼顾企业个性需求,为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以强化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提高“智改数转”质量和效益。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智改数转”的重要目标。对企业而言,只有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业务开展,才能真正体现数据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平台和工具为企业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数据提供必要支撑。应抓好数据要素这篇大文章,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加快完善工业设备连接、工业数据共享等方面的行业标准,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积极融入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推动企业数据资产的沉淀与挖掘,以数据驱动制造业流程创新和模式创新。
以构建服务生态为保障,创造良好的“智改数转”发展环境。“智改数转”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兼顾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而“智改数转”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和服务更多企业加快转型。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强化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专项金融产品,培养一批既懂制造技术又熟悉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持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转型资金紧缺、数字人才匮乏、技术能力不足、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形成“智改数转”的强大政策合力。
(毛科俊 于畅 作者单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冉晓宁】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